1,488 次瀏覽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運動非營利組織治理|談協會的使命、績效與支持者 – ABCDA

做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小白,初創起步對協會自己的定位,只能摸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卻也因此十分深刻。

台灣常說的產、官、學合作,直至今日,非營利組織的議題依然在大眾的眼中是「政府的支援系統」、「非專業的退休工作」、「不該被稱為工作的工作」,這種社會長期的忽視導致非營利組織管理人才缺乏,但非營利組織之所以會用政府部門、民間部門以外的「第三部門」角色存在,因為它的存在就是要帶來改變的。

我之所以會接觸到非營利組織,這一切其實始於偶然。

身為一個國小就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宗教團體就是非營利組織中的關鍵代表,基於互信、互賴讓大家甘願成為志工奉獻,並且為心中所嚮往的美好世界努力;我個人有幸在學生時期參與偏鄉教育長期志工服務工作開始投身非營利組織服務,並且在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被心中的那股道德感感召,加入服務弱勢青少年學習的非營利組織機構服務,成為自己生涯里程的第一個階段的印記,讓非營利組織使命成為我生涯階段的關鍵印記,之後才踏上講師、媒體跟體育教育之路。

2019年,有感體育教育應該要被更多重視,並且在長期採訪運動員的過程中對於選手頻繁提到的「運動員長期生涯困境」覺得不解與困惑,問題如此大且人人都談論他,但是為什麼沒有人要面對這個問題呢?因此決定與幾位夥伴開始在網路上主題式的書寫運動員生涯規劃文章,寫在「運動員生涯教育學院」網站上;之後有幸合作出版了「奧林匹克素養教育:成功運動員與教練/家長輔導手冊」,這個經歷更讓我加確信運動員生涯規劃是選手通往夢想實現的必經之路,但相關的學習資源與安全的環境並沒有被建立,因此在現任協會秘書長運動經紀人Steven的幫助下,成立了「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從此開始了非營利組織管理的運作與學習。

經營非營利組織不是犧牲奉獻,而是圓滿自己的人生志業

彼得.杜拉克在《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中強調,要能夠將善意化為成果,非營利組織必須要有將良善的使命目標化為具體表現的管理能力。做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小白,初創起步對協會自己的定位,只能摸石頭過河,一步一腳印,卻也因此十分深刻。

彼得.杜拉克在《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聖經》中強調,要能夠將善意化為成果,非營利組織必須要有將良善的使命目標化為具體表現的管理能力。

使命題:我們立志於培養出更多有影響力的運動員

非營利組織的每一項使命的背後,都反映出組織的機會、能力與投入感,在策略、績效、能力跟成長上聚集資源做好正確的事,這是與追求利潤的營利組織最大不同之處。

問自己:
我們協會該為什麼樣的貢獻結果居功?
我們協會可以讓別人記得的是什麼?
我們協會有哪些短期成果能發展成長期任務?

我的回答是,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是以運動員的生涯成就改變為主軸,我們的貢獻是幫助更多年輕運動員在學生時期提早認知生涯,並且近一步為選手們連結資源、創造初期能試錯的環境,給予方法梳理各種職涯問題。而對於教練跟學校、訓練單位來說,能減輕教練在教學上對於生涯教育的負擔。

我們希望讓人記得的是,我們是一個包容、多元、陪伴選手一起成長的非營利組織,是個有影響力的第三部門;透過大家交流資源,創造人脈的連結,產生出1+1>2的效果,我不希望別人覺得這是一個教育單位而已,而是一個創新實驗的基地,一個充滿可能性跟對自己的未來有想像的地方,你可以是個過客,也可以是我們的家人,沒有壓力,因為我們都歡迎你。

至於有哪些短期成果能發展成長期任務?我認為有以下五點。搭配已經完成的教材做新書發表推廣,是個長期的教育目標;雙月份的電子報,是要與我們的對象客群頻繁的溝通互動,除了每個星期的《圓桌體育大會》活動外,兩個月整理所有的文章、內容與電子報,讓資訊可以流動,並且跟會員夥伴、協會草創時的支持者頻繁溝通,是件很有意義的事;而協會針對運動員的校園推廣課程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2小時的巡迴講座,另一個是10小時的長期入校陪伴,2022年為了服務除了校園以外的個人運動員,將會開設2小時的工作坊,讓對協會課程有興趣的個人運動員或教練有機會跟我們持續接觸;為了能支撐大量的講座需求,協會將會展開為期一年的「講師培訓」,希望第一年能有6到10位運動員講師參與,持續擴大影響力;最後,對焦國際跟放眼未來,我們希望可以成為亞洲運動員生涯規劃認證單位,將與圖靈鏈合作區塊鏈技術,將學習數位化,並且建構完整的運動員生涯學習歷程,讓學習成果與數位檔案對接,服務與延續性更完整。

績效題:只有運動員的成長才能衡量我們協會的績效

「界定績效,創造需求」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內容。非營利組織最矛盾且困難的平衡就在於,我們不能總是把績效跟成果掛在嘴邊,但如果一直以自己的理想跟高道德堅持而忽略成果跟時間,資源將會崩塌,最終依然無法達成組織的使命與目標。

我不禁問我自己:
協會的績效要如何界定?範圍為何?
我們該如何從使命出發來規劃績效?
評估一下,目前我們執行的內容是不是運用有限資源的最佳方式呢?

我的回答是,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的績效成果,是以運動員本身的成長與社會連動性,跟社會對運動員認識的程度跟頻率為衡量的主要目標。我們的範圍,對運動員來說,是35歲以下有生涯危機意識感的學生運動員、體育班學生、菁英運動選手,給他們方法與策略面對生涯困境,並提供環境讓他們嘗試甚至從犯錯中學習;而對社會而言,我們則是盡可能的用更多元的論述與案例,觸及更多元的社會群體,讓大家願意回頭關注運動員,產生意義,也進一步監督督促,迎來體育圈的創新。

我們協會從使命出發而來的績效,我認為是培養選手在實現他個人生涯目標過程中需要的方法和策略。明確地確認他的學習成效與行動計畫,將會是我們最高的績效標準。舉例來說,很多人會問生涯規劃課程明明就是長時間才會有效的課程,上課後怎麼知道學生有改變?其實運動質化問卷的前後測,就有機會看到學生自己的描述,以及長時間帶領他們的教練心中真實的想法,像是協助內湖高工划船隊的10小時培訓課程,課程後學生認為自己知道可以怎麼自我改進持續成長,教練也認為學生在聽講、回應、意識訓練中的動作都變得更加「聰明」就是績效明確化的指標,因為擁有自主生涯的意識跟思辯的能力,是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運動員不可或缺的重要關鍵。

2021年協助內湖高工划船專長隊學生跨月長達10小時運動員生涯規劃入校陪伴課程,學生除了自省自己的改變,透過每週的作業檢視跟討論互動,教練也明顯感受到學生的不一樣

至於最後一點,目前我們執行的內容是不是運用有限資源的最佳方式?協會成立初期並沒有經費,雖然很幸運地獲得捐款(但指定用在出版書籍)跟連鎖飲料集團的支持(但以講座方式一場一場核銷),第一年走過來確實感受到,非營利組織是無法從績效中獲得實質報酬的。正因如此,我認為我們協會最關鍵的資產其實是經營運動員與企業間的「信任」關係,透過頻繁的互動與累績,讓運動員可以有機會接觸社會,社會也有更多管道可以認識運動員,以目前我們現有的資源面向來說,應該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只不過不是走的最快,卻是穩健前進的一種模式。

要建立信任、提升信任,必須仰賴切實可行的心智模型。把信任想像成一滴水滴落池水中引起的「漣波效應」,這滴水會激起陣陣同心的漣漪。信賴正是如此,因為信賴的影響總是由內向外擴散的。要提升信任,就要了解信任的5圈漣漪,每圈漣漪各代表一項信任資產。(資料來源:大師輕鬆讀 五大信任資產 )

支持者:運用主論述與子論述,擴張支持者群

寫到這邊不知不覺已經3000多字,說的太多,我要回去做事了。最後一個思考是我們的支持者有哪些人,但最後這段涉及一些組織延伸跟涉略的細節,我僅提供3個問句讓同樣對於非營利組織經營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來思考。

思考看看:
誰是我們的支持者?贊助者?
我們要如何滿足不同群體的支持者?
什麼是能讓我們協會所有支持和贊助者一致同意的長期目標?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什麼是能讓我們協會所有支持和贊助者一致同意的長期目標?我認為,就是要回扣我們的使命,因為協會成立之初就是以幫助運動員為首要目標,更希望讓運動員的社會影響力,讓社會對體育產生更多的關注,接觸更多元的運動員進而產生認同跟意義感,運動員的生涯規劃才會從根本開始被接納,不只被他人,還有被運動員自己接納,而當運動員產生改變跟自信,我們協會才算是達成我們的託付,因為只有運動員的成長才能夠衡量我們協會的績效。

該如何讓協會持續穩定前進25年?

行筆至此,我深深覺得非營利組織的良善治理是一門極複雜又重要的學問,因為當我問自己:「如果我離開了,協會的理念還能夠繼續堅守嗎?」這個問題我現在還沒有答案。經營一個非營利組織 (尤其是做生涯規劃的XD),我不希望有任何人因為組織鞠躬盡瘁,而是希望有一個組織可以激發參與者的自尊心、榮譽心、認同感,這才是一個組織最吸引人的地方。非營利組織的最大誤解就是大家都想要來奉獻,沒有人可以一直自我犧牲來成就組織的,應該是組織跟每個成員都一起成長,彼此激發向上。我也問我自己:「這個協會要怎麼樣才能夠持續穩定前進25年?」我還沒有答案,但我知道肯定不是需要一個明星,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服事人的僕人而已,沒有什麼好驕傲的。

延伸閱讀:

這裡不是一個人的武林,而是一群人的舞台
用生涯規劃,陪運動員玩一場無限遊戲
別把生涯下半場活得像跑路!3個運動員未來職涯生存法則,你掌握了嗎?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_tasb"]

相關文章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訂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