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為什麼我平常練習都好好的,一到比賽就失常?」 一位年輕角力選手滿臉困惑地向運動心理師夏顯詠老師求助。
「你覺得比賽和練習時,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嗯…壓力很大吧!比賽時會很緊張,很怕打不好。」他一邊說著話,一邊把頭壓得好低。
「沒錯,情緒的確會影響表現。」夏老師點點頭,「但你有聽過『語言表達能力』會影響情緒管理嗎?也就是「情緒表達貧乏」,很可能會讓你比賽失常甚至影響你的情緒掌控能力唷!」
重點一、用詞貧乏:運動員情緒表達的困境
這堂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技擊運動學系主辦,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協辦的「運動心理與生涯規劃工作坊」中,夏老師舉例:許多運動員在描述情緒感受時,常常只會用「爽」或「不爽」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比賽贏了,就說:「今天很爽!」;比賽輸了,就說「真的很不爽!」;遇到挫折,跟朋友衝突或是被老師罵,用的也都是同一個詞:「很不爽」。明明可以有開心、沮喪、挫折、難過、委屈等情緒,但通通都被「爽」或「不爽」掩蓋掉,這種單詞情緒的表達方式,可能會阻礙運動員的情绪管理,進而影響運動表現。
在這堂以情緒為主題的運動心理應用課程中,夏老師將選手的表達比喻為槌子:「當你能表達情緒的詞彙很少時,就像是只有一把槌子,面對所有情緒都只能用力敲,除了敲,你沒有別的方法或工具可以去處理它。」夏老師生動地比喻。 這會讓運動員難以精準地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無法有效地調節情緒,最終導致比賽或情緒失常,或是跟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也不太好。這堂課程就是帶領學生,初步探索情緒的奧妙,學習如何解鎖情緒密碼,讓表現更上一層樓。

重點二、標籤情緒:為情緒命名,降低負面影響
那麼,該如何幫助運動員擺脫「單詞情緒」的困境呢?
夏老師分享了一個關於「摸狼蛛實驗」的心理學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群自認為會害怕蜘蛛的人分成四組,要求他們觸摸一種長了毛的稀有品種大蜘蛛「狼蛛」(就是電影中演的蜘蛛的樣子XD)。
第一組在開始觸摸蜘蛛前,要先盡可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像是:「這隻蜘蛛看起來好噁心,好可怕,我現在感覺很焦慮、很害怕。」;
第二組要說一些正面的激勵語言鼓勵自己,像是:「沒什麼好怕的!這個小東西傷不了我。」;
第三組要講一些與蜘蛛無關的事,轉移注意力;
第四組則是對照組,什麼都不用先做,直接就摸蜘蛛。
而真實的實驗其實是在一個星期後,結果發現,請第一組(說出自己真實情緒感受)的人,再次來觸摸狼蛛時,他們的恐懼感 (心跳、體溫、手汗等科學檢測數據) 明顯的降低。這個實驗其實就是說明了「情緒標籤」的重要性。「情緒標籤」就是指,為你的情緒取一個名字(把你的情緒標籤化),並且把它(情緒)說出來。
你可能會訝異,為什麼把情緒說出來,就可以不害怕?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夏老師簡單解釋,當我們能說出情緒的名稱時,大腦掌管理性的部位就被啟動,處理情緒的腦區活動就會下降,情緒的強度也會隨之減弱。由此可見,和負面情緒相處最好的方式,不是壓抑或忽略,而是正確的「辨識」出情緒,知道自己遭遇到了什麼樣的「感受」,並且把它給說出來。

重點三、情緒顆粒度:從「粗」到「細」,提升情緒調節力
除了能夠表達出感受的「情緒標籤」外,「情緒顆粒度」也是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
「情緒顆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是神經科學家,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的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提出來的。它指的是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區分並且辨識出自己感受的能力。」夏老師解釋,情緒顆粒度越高,代表一個人越能細緻地描述情緒的層次和細節,粗顆粒的人的世界有可能只有黑白色,但情緒顆粒度細緻的人,他的世界就像彩虹一樣五彩繽紛,同時每個顏色還能分辨出深淺的漸層色調一樣。
夏老師以火場逃生為例:同樣是從火場逃生,情緒顆粒度低的人可能只會說「好可怕」,而情緒顆粒度高的人則能描述出從起火時感到驚訝、害怕到慶幸獲救、擔心還有沒有人受困的心路歷程。
情緒顆粒度越高的人,能感受到比較多的層次跟細節,情緒調節能力也越好,越不容易被情緒給綁架。反之,情緒顆粒度越低的人,越容易被情緒控制,因為他的感受都是一大坨,黏在一起,碰到一個點就會爆炸。
學習應用:辨識情緒,才能解讀自己的生涯故事
為了讓學員們更深刻地理解情緒顆粒度,夏老師設計了閱讀生涯故事活動,讓學生透過閱讀一篇專訪文章:《從一夕爆紅又墜入谷底,巴黎奧運心理諮詢師夏顯詠的逆轉人生》,夏老師親自示範,並試著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同時邀請同學們試著辨識故事主角的情緒,並在情緒強度圖上標記出來。

學員們熱烈地討論著故事中主角的情緒變化,試圖從中找到一些共鳴和啟發。
「我發現,老師在比賽失利時,除了失望,還帶著一些自責、無奈和恐懼。」
「原來,看起來一樣是輸了比賽,但背後可能隱藏著許多複雜的情緒感受。」
透過這個活動,學員們不僅學習如何辨識更細微的情緒,也開始了解情緒背後可能的原因和影響。最後讓大家透過這樣的應用練習,分享一個最近一週經歷最重大、有壓力的事情,試著用4-6種不同的情緒表述,在小組中分享,其實當情緒說出來後,壓力也好像釋放了一些呢!
結論:情緒沒有好壞,練習情緒覺察,才能解鎖專屬自己的表現密碼
「情緒沒有好壞,它就像是一個提醒,引導你停下腳步,好好和自己相處。」
夏老師最後提醒所有同學,人生就像健康檢查的心電圖一樣,有高有低才是活著。面對生涯的起起伏伏,每一個經驗,每一個情緒,無論好的壞的,都是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機會。「別再只有爽不爽、開心不開心,而是要更認識自己。」夏老師鼓勵學員們,透過練習情緒覺察,提升情緒表達的精準度,讓情緒成為助力,而非阻力,解鎖自己的表現密碼。
你也準備好迎接更強大的自己了嗎?先從增加情緒表達的用詞、學習標籤情緒、跟將情緒顆粒度更加細化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迎接更好的個人表現吧!

「運動心理與生涯規劃工作坊」一整天的系列課程,從運動員生涯規劃GPS開始,結合運動心理的情緒自我覺察,透過自編講義引導運動員認識內在情緒,分辨自身優劣勢,同時還邀請職游引導師帶領能力牌卡、價值觀牌卡進行自我探索體驗,最後邀請到台體大兩位畢業選手李東壕、謝昀庭蒞臨分享,讓運動員對自我生涯有更立體的認識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