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20歲,打破懸掛全國四年未有進展的百米蛙式紀錄,更是一位對自己有追求與自律的運動員。
有人說,游泳是人類最早學會的運動,打從娘胎開始,胎兒就已經可以依照本能在羊水裡生活;不論是在炎熱的夏日的泡水消暑,或是在人造的泳池中競泳,游泳同時作為休閒娛樂和運動項目,可以說是全世界最熱門的一項身體活動。
四面環海的臺灣,游泳運動是普遍推廣且大眾熟知的運動項目之一。而其中蛙式,是四大泳姿(蛙式、自由式、蝶式、仰式)中最廣為人知的游泳姿勢;除了其象徵意象鮮明(與青蛙泳姿相符合),游泳者的頭部大部分時間在水面上,且可以較慢的速度游泳,游起來也較為輕鬆。但若將蛙式游泳放到競技比賽層級,想要提升蛙式的速度,需要的技巧與消耗的體力就相對較多。
陳志明,臺灣游泳國手,曾經參加過世界中學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世界錦標賽與世界巡迴賽,更是目前臺灣100公尺蛙式全國紀錄保持人。志明從國小開始練習游泳,經歷過高中的撞牆期、國際比賽帶來的震撼,後來有幸遇到改變人生的香港籍游泳教練、爭取到出國移訓的機會,用全新的觀點和姿態,面對自己的游泳生涯,而迎接他的就是破紀錄的好成績與東京奧運機會。
透過本文,我們希望可以帶您了解:
1. 到底是經歷了哪些挫折?在什麼樣的契機下?讓陳志明能夠突破瓶頸、一舉刷新全國紀錄?相信自己過去的訓練累積與教練的戰略安排,把握能控制的每個當下最是關鍵。
2. 台灣與澳洲的游泳運動訓練有哪些實際訓練法上的不同?黃金海岸的訓練節奏安排的重質,少量多餐的訓練,加上岸上訓練增加也能有效提升水中運動表現。
3. 在陳志明選手心中所認為理想的教練方式又是什麼?嚴肅的訓練卻又能開些小玩笑讓人放鬆,能與選手充分溝通的教練,才能贏得選手的信任感。
(照片提供 陳志明)
大二,身高186公分的陳志明,因為出眾的身高從小在運動場就特別受到關注;外型帥氣,被問到感情生活時,志明靦腆的把話題轉回他熱愛的游泳:「在蛙泳的項目中,身高沒有什麼優勢啦!」志明笑容有種在游泳池邊大男孩得陽光天真。
回想游泳生涯的許多第一次,志明說自己是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才正式投入游泳運動,「我這樣算是游泳選手中起步比較晚的了。」志明表示,「游泳這種運動越早開始越好,很多專業培訓的選手可能才6歲就已經在學游泳了。」
志明描述著:「印象中,我的媽媽從我開始學游泳就一路陪著我,每場比賽都會到場為我加油;但我到高中以前,卻從來都沒有拿過任何大賽的金牌。」或許是因為想成為台灣第一這個夢想,支持志明10年的游泳生涯。但是,通往夢想的道路,通常都是窄的。
國中到高中,每一場大比賽,志明都只拿到銀牌。
「就連高中蛙式有一次能獲得三面金牌,也是上屆學長畢業留給我的。」
「難道我註定無法成為第一名嗎?」
志明描述:「當時我忿忿的把全國蛙式紀錄1分01秒79,用力按在床頭,好像在告訴我內心的自己:貼久了,看久了,就有機會突破。」
至於第一次參加的國際比賽,志明說在高中的時候很幸運能夠被選上成為代表國家的選手,前往波蘭出賽世界中學游泳錦標賽。志明笑著說:「我是整個『亮金金』游泳隊中唯一一個銀牌選手,當時甚至領隊、防護員在協助時都都不太會鳥我;縱使心裡再不舒服,卻也更激起我對冠軍的渴望,只是這個渴望,一度在隔年隨著國手結束、贊助取消,心態跟我的成績一樣,跌落谷底。」
「為什麼我再怎麼努力都還是有人比我強?」
「難道是我不夠努力嗎?」
志明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夢想,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擔心會辜負媽媽每次來看比賽的期望…
當游泳成為了一種甜蜜的負擔;當表現無法達到預期時,這股甜蜜也會化為酸楚。
雖然以他的成績,還是獲得許多競賽的資格,免於乾坐在冷板凳上的困境,但是成績長期無法突破上去,也讓他感到沮喪,而且即便能夠出賽,「你的隊友或對手都是第一名」志明說,他還是能夠諸多比賽的場合中感受到,自己只是「候補」、「第二名」的身分,並不是賽事中最受到注目的選手,並為此心情低落過一段時間。
「不過也沒有讓自己沉寂太久,那次在洗澡時思考了一下,就覺得自己成績已經只有第二名了,還花時間在這邊失落,那不就落後別人更多?」志明藉著與自己對話,將成績不夠理想的壓力,轉化成督促自己前進的動力,很快地就振作起來,上緊發條、繼續面對未來的挑戰。
「就算在比賽中得到第一,在前面還是有別人,只有打破紀錄才是真正的成為第一名。」陳志明闡述自己的目標設定理念,在看似遠大的目標之下,是持續不斷的努力。
「游泳對我來說,不只是一個競技運動,也是能夠讓我好好放鬆的舒壓活動。」陳志明享受在水中的感覺,游泳已經成為他人生的一部份。志明說:國高中的時候課業壓力很大,可是只要一到游泳池,心情不知道為什麼就會感到放鬆,下水游完泳就好像把壓力都甩開了一樣。
「跳到水中之後就聽不到別的聲音,只感受得到水的流動與自己的心跳。」志明表示,對他來說,游泳有這種脫離凡塵、忘卻世俗的效果,在水中就好像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他也時常會在游泳的時候沉澱心靈、藉這個機會與自己對話。
談到平時生活的休閒娛樂,志明笑說,雖然游泳能夠讓他放鬆,但現在因為平時訓練游太多了,休假的時候就不會想再下水,所以喜愛運動的他就會換個口味,選擇其他的戶外活動,像是騎腳踏車、打羽球、打桌球等等。
香港教練的啟發:『我想要,我去做,我成就』
「你都已經輸了,那就沒有資格失落,反而更要提起勁去追過別人。」這是經歷過挫折之後,陳志明得出的體悟。
陳志明提到,他非常感謝來自香港的教練Simon。一直以來,可能因為教育制度與傳統觀念,教練總是帶著專業人士的威嚴提供選手指令,因而感覺比較有距離。不過志明表示他在高中與教練初次見面,第一印象就是覺得教練非常活潑,兩人的相處非常輕鬆,比起老師更像是朋友一樣,教練在訓練課程的安排上面也比較多元、彈性,並不會強迫他進行哪些訓練、設定什麼樣的目標。
(陳志明與教練Simon)
「我發現,夢想只能被夢想激發!」
這樣「非傳統」的相處經驗也引起志明的思考,他認為自己跟香港教練這樣的互動方式是一拍即合,也覺得對選手來說比較好,因為能夠有更多的溝通,進而讓雙方更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想法;其實Simon教練也是隻身前來台灣追逐著他的夢想,並且用他的夢想餵養著志明幾乎喪失的信心,在這種「非典型」教練與「不同風格」的訓練下,志明的成績慢慢有了進展,而且調整了心態,會自動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持續努力邁進。
談到印象深刻的學習經驗,志明說,大學的時候曾經前往澳洲黃金海岸一帶的大學進行十週的訓練,由於在臺灣所學到的游泳觀念與澳洲不同,黃金海岸的訓練節奏安排的重質,少量多餐的訓練,加上岸上訓練增加也能有效提升水中運動表現。
透過這樣的交流,讓志明對游泳有了更廣泛的認識,志明笑說:在澳洲訓練的時候也有去語言學校學習,所以不只是游泳能力的進步,更改變了自己一昧追求金牌的心態迷思,連說外語的能力也提升了。
志明這樣描述:「因為在陌生的國度,每天除了訓練游泳、上課學習,還要學會『自律』,自己安排時間規劃,並在生活中學習。」
志明告訴自己:「做好我該做的」、「把握我能控制的每一天跟每個當下」,調整自己不再只是看秒數,而是注意自己的效率跟技術。
陳志明說,對他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比賽,就是108年大專盃,因為自己就是在那場比賽中打破懸掛四年未有進展的全國紀錄;那場比賽也剛好就是在從澳洲移訓回來之後,所以對志明來說也算是對這次出國移訓的成果驗收。
「當出發的聲音響起,我跳進水池,當下彷彿是跳進了某種沉默空間,四周只有水流過身體的聲音,時間彷彿回到小時候剛愛上游泳的那個剎那,有家人的陪伴,如此單純,沒有壓力,沒有期望,甚至忘了時間,只有游泳…」回想比賽當時感受,陳志明說:「比賽開始的當下,我告訴自己不要緊張,做好自己該做的,努力是不會出賣你的。」
「比賽的時候只要相信自己的訓練、享受競賽的刺激感就好。」志明展現出專業選手的從容與風範。不過,這樣的從容在他抵達終點時消失殆盡。當志明游完全程、手碰到終點牆時,一陣強烈的緊張感油然而生,因為接下來選手得要轉頭看向在後方的計時板,才能知道自己的成績。
陳志明說雖然他能感覺到自己好像是第一個抵達終點的,但轉頭的當下還是非常緊張,當時慢慢的轉動頸部,時間就好像凍結了一般,直到眼角看到教練振臂高呼,才讓他安心的轉向後方,而迎接他的就是打破全國紀錄的好成績。
但也許能得到這個好成績並非全然意外,因為這正是陳志明的目標。
「1分01秒12的成績,突破了我貼在床頭很久的全國紀錄1:01秒79,同時也達到了2020東京奧運的B標。我為了這短短的一分鐘,辛苦努力了10年,10年4800場的訓練與比賽,就是為了成就這短短的1分鐘。但這真得很值得。」
談到目標設定,志明笑著說,他並不會瞄準個別比賽的名次,而是以打破紀錄作為目標;因為,對他來說「就算在這一場比賽中得到第一,在你的前面還是有別人」,只有打破紀錄才是真正的成為第一名。
當然,能夠得到這樣的成績表現,背後一定是每天的努力訓練。關於訓練的狀況,陳志明說,每天的訓練都從熱身開始,依照當天主要訓練項目會有不同的熱身內容,但光是熱身總計就要游約2000公尺的距離,主要訓練項目又要游差不多4000到5000公尺的距離,而且在主要訓練結束之後,還會進行較慢速的游泳約1000公尺來收操。面對如此驚人的數字,志明坦承,其實這樣的訓練量還算是比較少的。
因為一直在同一個水池中不斷的重複練習,難免會讓人感到無趣,陳志明說,為了要提升訓練過程的變化性,主要會著重在課表與訓練項目的編排,以及輔助器材的使用等等;志明也說,以前在國高中時期的訓練過程的確比較容易預測,他認為更多樣化的訓練課程可以刺激到更多不同的肌群,並幫助保持選手的新鮮感、提振訓練時的專注度。
聊到這段游泳運動帶來的一些挫折或負擔,陳志明表示他的膝蓋曾經受過傷,因為蛙式的腿部姿勢可能有一些部分,是對人體來說比較不舒服的關節角度,膝蓋也會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所以如果動作有出錯的話,可能就會造成運動傷害。
陳志明認為,預防運動傷害是非常重要的,對運動選手來說,身體受到這麼多的刺激與壓力,要透過適當的伸展和放鬆來幫助身體恢復,如果沒有多注意的話,「疲勞不斷的堆積最後就可能會導致受傷。」
藉著運動選手的身分,陳志明說自己去過許多國家,除了波蘭,還去過土耳其、澳洲、義大利、韓國與卡達等等,出國比賽和移地訓練的經驗打開了他的眼界,在比賽之外,國際交流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像是他提到去波蘭的時候,比完賽被帶去游泳池旁邊的河流划船玩耍,在各國選手的玩耍互動過程還不小心讓他所在的船給翻了,結果他衣服全濕又一時沒有替換,後來才靠著教練的支援,身穿新衣、腳穿拖鞋,繼續在波蘭的行程。
(陳志明在義大利拿波里世大運的選手村郵輪一景)
另外讓陳志明印象深刻的是到卡達比賽的那次,比賽結束之後出去逛街,沒想到卻在遊賞波斯灣時還剛好遇到中東地區難得一見的下雨,還是帶著泥沙的大暴雨,讓他的印象相當深刻。陳志明也提到,除了這些不同地區的文化風土之外,他常常會觀察其他外國選手的動作,不論是暖身、競賽,還是日常的習慣,希望能夠藉此再多學習一點。
藉著這樣的經驗,陳志明也發現自己相當佩服能夠成熟自律的專業選手,特別是成績表現也達到水準、能夠到世界各地比賽的選手;他還說自己並沒有特別的偶像,對他來說大家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談到近期的賽事目標,陳志明表示,從打破全國紀錄、達到奧運B標而有望進軍奧運之後,他就希望能夠全力準備2020東京奧運,畢竟四年一次機會難得;最近的規劃就是先以五月的大專盃為主,作為奧運的暖身,也希望能夠催出更好的成績、達到奧運A標確定掌握門票。
關於未來的展望,陳志明認為不同的時期都會對未來有不同的想法,對他現在來說,假設自己不再是游泳選手的話,目前是會希望能夠成為一位更為國際化的教練,把國外的觀念、知識與技巧等值得學習的地方帶回臺灣;志明舉例說明,在國外進行游泳訓練時,會更著重在多元、精緻的課程安排,也會讓選手平均練習各種泳姿,整體水準提升之後才會讓選手往自己的強項鑽研,這樣比較能夠真正的找到選手的專長,而且運動員生涯也會比較長久。
圖片來源:陳志明、全國廣播FM106-空中荃運會
【採訪撰文:運動員生涯規劃師曾荃鈺、全國廣播FM106-空中荃運會、全國廣播記者陳軒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