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你的願景,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奧運游泳金牌菲爾普斯教練 鮑伯.波曼 摘自《金牌法則》
世界是一問一答的存在
這讓我想到2016年,我人在巴西里約奧運會現場,趁著工作空檔,依照電子郵件邀請函的指示,我前往位在奧運主場館馬拉卡納附近的一個文物展覽中心,那裏是國際奧林匹克學院之友會(IOAPA)的展覽活動地點,現場有運動選手、政府官員以及協會的夥伴參加,有歷史、有IOA的精神價值,更是我收穫關於奧林匹克精神永續傳承目標的地方。
國際奧林匹克學院之友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 Participants Association,簡稱IOAPA)是一個非營利的自發性體育組織,會員皆是由各國奧會推薦並參加過國際奧林匹克學院(IOA)舉辦的相關活動的體育界人士;IOAPA配合著世界各地的大型運動賽會,不定期舉辦活動與演講,致力於延續奧林匹克學院精神,並鼓勵在所有夥伴對奧林匹克教育付出行動。而我其實也深受感召。
走進活動的大門,門上高高懸掛著5個問題,要身為運動員或運動參與者的我們先問問自己,我簡單翻譯如下:
- Can the Olympics start a ripple that helps the world work better?
奧林匹克運動會能否像落入水中的石頭,引起漣漪幫助世界走向更好? - What will your legacy be? Is it who you leave behind, or what you leave behind?
你一生想要留下那些遺產?是有人可以傳承你?還是你要為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 What can business learn from the spirit of Olympic teams?
企業可以從奧運團隊的精神中學習到什麼呢? - The Olympic legacy is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Can you help it to work better?
奧林匹克運動會留下的遺產,就是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你能夠在這件事上幫上那些忙使它更好呢? - Like sport, can business leave a legacy by striving for better?
企業能否像體育一樣通過追求更好進而留下美好的遺產呢?
這些大問題,其實都是關於奧林匹克長期永續的價值性提問。
一般人常以為,遇到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決定之前學習更多的知識,蒐集更多的資料。但這就像開車時只看後照鏡一樣,我們的知識往往只關注在過去。的確,經驗和資訊可以當成引導我們的老師,然而,關於未來的複雜性問題,其實更需要的是方法跟理論框架;你不一定得結過好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你也不必等最到小孩長大成人,才知道如何做個好父母。這就是理論與方法的價值:在你有實際經驗之前,即可利用科學化的方法跟理論思考未來會如何,也只有當我們往未來看,回答這些具有價值性的提問之後,我們的執行才不會愈做愈偏,也才不會落入低水準的勤奮中。
你應該追求的不是產值,而是價值
在這一連串的提問底下,主辦單位附上一個小標題,
這個小標就像是一條引線一樣,將一顆顆的問題串連起來,上面寫著:
The better the answer, the better the world works.
我好喜歡這段話,我自己將這句翻譯成:你回應問題的品質,將決定這世界運作的樣子。
一個人如何定位自己,端看你想要問自己什麼問題;而你回應問題的方式,更是反映出你看待事物的眼光。
關於奧林匹克的下一步,延伸到大型賽會上就是legacy(遺產),延伸到每個人生上就是Olympians for Life(生命)。你會如何透過運動來延續你的生命呢?如果從奧林匹克教育的角度來說,我更想知道的是,我們該如何教育選手們,將從運動場上學到的知識、情意、技能,轉化到職場上,為自己省下時間,也創造自己的特色呢?
這讓我想到一個美國職棒巨星,泰德.威廉斯的故事。
高手,就是在高價值領域,持續做出正確動作的人
上一章我們談專注,這一章我們來談談要專注在什麼地方最有績效?答案是高價值區。

如果你聽過大名鼎鼎的股票之神巴菲特,那麼泰德.威廉斯在棒球界的位置,可不比巴菲特在金融圈的位置低。
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是波士頓紅襪隊的打擊手,他被稱為「MLB史上最佳打擊手」,生涯最高打擊率是四成,17次入選全明星賽,並在1966年入選棒球名人堂,用傳奇兩個字形容他是完全不為過。他在一本教科書《打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Hitting)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高打擊率的秘訣不是要每一個球都打,而是只打甜蜜區裏的球。專注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就能夠抱持注最佳的打擊成績。
泰德.威廉斯把一個長方矩陣的打擊區劃分成77個圓形區域,每一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代表著球投進去的位置。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的區域時,他才揮棒打擊,這樣才能保持4成的打擊率;如果勉強去打擊位置最遠的球,他的打擊率會降到三成或是二成以下,所以對於非核心區的球,任何其他球從他身邊揮過去,絕對不揮棒。
這個策略聽起來簡單,但要執行起來卻是非常的不容易。你想像一下,在關鍵的勝負關頭,全場幾萬名的觀眾神經就像是吊了千噸貨物的細鋼絲,隨時都會崩斷,大家眼睛盯著你希望你打出安打,這時候,一顆低球慢悠悠地飄進一個非甜蜜區,像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好機會,你要打還是不要打?
這時候,哪怕場邊觀眾激動大喊:「打啊!為什麼不打。」「搞什麼東西,這球我阿嬤都打得到。」在全場噓聲雷動的情況下,你要堅持打高價值區的球,需一強大而冷靜的內心跟對規律的定見。
棒球比賽有兩類的打者。一類人是球來就打型,每次打擊都全力以赴,甚至追求全壘打;這樣類型的打者須要有很強大的力量跟體格,除了需要有先天的基因條件外,在連續高強度的職棒聯盟中,很多人甚至會冒險服用禁藥來提升力量。另外一種類型就屬於聰明的打擊者,他們的先天條件不一定好,但是很聰明;他們只打高機率的球,也不追求強打跟全壘打,只把合適的球打到沒有隊員防守的地方。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棒球打擊手都是後面這類的人,而泰德.威廉斯顯然是故中高手。

為何我們總錯過或找不到甜蜜區?
也許聽完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反正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嘛!
理性來講是這樣沒錯,但當你的身邊都是「鼓噪球迷」和「鍵盤教練」時,情況就沒那麼單純了。這個社會往往大家都喜歡自我放大,擁有很高的社會期待、文化壓力,面對普遍的認知、親友的建議,這些都是你在做高價值選擇時身邊的球迷和教練。
我來說說我自己,高中時唸數理資優班,跟體育是八竿子打不著邊,升高三時老師問我要填那些科系,我想說都念數理了就填醫學、電機這些三類的科系吧! 也正逢當時三類組包山包海,反正進可攻、退可守,我就這樣西哩呼嚕繼續唸下去。可每次上課我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物化老師上課的聲音那麼小?而且還是越來越小聲,小到感覺根本是靜音。
哇哩咧,原來不是他們聲音小,是我上課都聽到睡著了,當然成績肯定是慘不忍睹。
後來我的導師陳相如老師,他其實觀察到我很喜歡幫助同學,也在體育課、班會課上時特別活躍。於是導師把我找了過去,一再跟我確認我想要填寫那些未來的志願,並且建議我可以嘗試些新的可能。
但是你猜,我答應了沒有?沒門!
因為那時候的我唸的是資優班,而且模擬考也考過全校前十名,自認成績可好的很呢!況且家人、親戚都說:念中字背以上的學校肯定優質(中山、中正、中興等),自覺自己在三類組中肯定能出類拔萃,我只是還不夠努力而已。當時我心裡對自己的理解是:「只是我不想唸,要是讓我認真起來,連我自己都會怕啊!」
你看,這就是「社會期待」跟「普遍認知」。好面子、自以為、搞不清楚自己的甜蜜區在哪。後來我的人生在大考滑鐵盧之後,才痛定思痛,一切重來,也因緣際會的走到體育跟媒體這個領域,而這一跨,海闊天空,天朗氣清,也才有現在做體育節目的我。
我回想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錯過甜蜜區呢?
第一,把甜蜜區放太大。想要一把抓,真以為自己能hold住全場,但最後,留不住,卻又捨不棄。
第二,聽不進或是逃不開。像我的案例就是聽不進,覺得自己行,是別人小看了我。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承受別人的期許,比方你的專長是文學,但他們說會喝西北風,硬要你去學商,所以你得有逃離束縛的勇氣。想想泰德.威廉斯吧,找找自己,你的甜蜜區在哪呢?
飛過來的好球很多,「穩定」的直球、「跟風」的曲球、「期待」的滑球⋯⋯
但請你仔細聽聽自己的心,追求穩定的人生、跟風的人生、符合家人期待的人生,
做了,你快樂嗎?不做,你後悔嗎?我是為了滿足別人?還是自己真心喜歡呢?
要想讓那些鼓噪球迷和鍵盤教練安靜一會兒,你或許還需要一些理論方法。
剛剛談完美國職棒的打擊手,現在讓我介紹另外一位日本職棒的投手跟打擊名將大谷翔平的目標執行法讓你嘗試一下。
請參閱文章:大谷翔平的目標執行力一起來練習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