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1 次瀏覽

一天100公里的訓練,職業車手盧紹軒的單車人生

雙腳高速的踩踏,眼神專注在前方,擁有6年職業自行車選手資歷,現為諾飛客美利達車隊的突圍手盧紹軒,曾在2019年拿下全國公路錦標賽冠軍,環台賽第一站拿下藍衫的殊榮,無私分享自己成為職業自行車選手前的努力故事,以及對他而言,自行車運動員的生活跟有趣之處是什麼。

自行車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也是休閒娛樂、健身強身與競速競技的運動項目,除了有世界知名的環法自行車大賽,甚至在西元1896年雅典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就已經將自行車列為競賽項目之一。自行車也發展出很多種不同的運動類別、車具設備和規則設定,像是公路車、登山車、場地車或是小輪車等等,面對不同的運動類別,也會有不同的裝備與身體能力需求。

「如果可以從頭再來一次,可能會選擇輕輕鬆鬆去上班吧!」

盧紹軒搖搖頭笑著說著,卻也透露出以選手為職業工作的不簡單;大多數民眾每天起床、吃完早餐去上班,他則是穿上車衣、車褲安全帽去騎車,一天100公里的訓練維持,全年不間斷,可是一點都不輕鬆。

最一開始是怎麼接觸到自行車的呢?盧紹軒笑著說,其實自己滿晚才學會騎自行車的,大約在國小五、六年級時,跟家人一起騎車運動當休閒,大二才真正進入職業車隊。因為自行車算是在台灣較為普遍的運動項目,發展可能也比起許多運動項目還要在更穩健一些,家人對於他成為選手的決定也都相當支持。

盧紹軒從2014年開始參加多場賽事,在2019年拿下全國公路錦標賽的冠軍,同年也在環台賽第一站拿下藍衫的榮耀。至於藍衫又是什麼意思呢?盧紹軒解釋,類似自行車賽的「獎盃」概念,不過是用衣物來代表,各個自行車賽會有不同顏色的衣服作為獎勵,同場賽事內也可能有多件不同的衣物來對應不同的獎項。他也舉例一般常見的幾種獎項,像是「黃衫」是由完成賽事花費總和時間最少的人獲得,「藍衫」代表是最快的亞洲選手,還有「白衫」則是由23歲以下的優良選手獲得。

各項自行車賽事的賽程模式也都不同,像「錦標賽」大概都是一天就能比完,但「環台賽」則總共會花五天的時間,不過盧紹軒提醒,與直覺上的「環島」不同,環台賽其實是在全台挑選五個地點、五段路程進行比賽,而不是真的從頭到尾繞台灣一圈;至於其他參加過的比賽還有像是「登山賽」就類似於一般的公路錦標賽,只不過路線換成爬山。

被問到為什麼喜歡自行車運動時,盧紹軒笑說:

「破風跟速度感真的很爽,很喜歡自行車的輕巧方便,能帶你到很多車子到不了的秘境,只要有路,自行車都能到達。」

職業自行車選手的生活模式總是讓人好奇,盧紹軒解釋,身為選手要很規律的按表操課、並有嚴格的飲食控制,因為訓練安排等,時間上也比較不能跟朋友或家人配合,像是為了避免中午的太陽,每天都要早睡早起,大概晚上九點、十點就睡了,隔天早上五點多可能就要起床準備去騎車。至於在車隊定期的「業績」目標就是看車隊安排你去參加什麼賽事,就要針對那場賽事全心的去調整準備。除此之外,每日的基本訓練至少都要3個小時以上,騎乘距離可以來到約100公里,盧紹軒笑說這樣的距離大概是台中騎到日月潭再回來。

談到成為選手最辛苦的地方,盧紹軒坦承:「訓練、飲食與自律性」,而且這些也都只是比賽前的準備和態度上的調整,實際參與比賽時有太多突發狀況需要及時去因應,不穩定的因素從天氣、人為到自身當下的身體表現都需要納入考量,像是他曾經在很冷的天氣中比賽,那時就會很哀怨地問自己:「我幹嘛來?」不過他也笑說,歐洲人認為這樣的戶外運動,要面對太陽或雨天、寒冷或炎熱等外在變化,很具有挑戰性。

問到車隊的團隊運作方式,盧紹軒解釋,車隊中會有不同的腳色安排,大家類似一個隊伍,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任務,比賽時也會透過無線電溝通。他舉例,像是「兔子」突圍者,負責去搶比賽中的一些登山、衝刺積分獎勵,「扛轎」輔助者,幫助隊上的主力團員破風、運送、拿水、破胎等各種支援,還有「主將」,也就是整體賽事成績的核心人物,車隊會看賽事類型來選擇具有各自專長的選手們進行任務分配,但比賽多元,所以每個成員都可以會擔任過各種腳色。

▲照片左三為職業自行車選手盧紹軒

「有的時候水土不服,去廁所發現怎麼隊友們也都在排隊,就想說啊完蛋了…」從事自行車運動,盧紹軒也到過許多國家,有過各種不同的體驗,包括一些可能不是這麼舒服的。

聊到國外比賽時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盧紹軒表示還滿常到印尼去參加國際自行車總會舉辦的比賽,他笑說而有一次去印尼的蘇門答臘比賽時,大會有提供參賽選手晚餐,但沒想到隔天100位選手只剩下50位能夠繼續比賽,其他人包括自己全部都食物中毒、拉肚子棄賽。他笑說當時自己也是第一次去比賽,除了對當地炎熱的氣候感到相當無奈,印尼的路況也不太好,還曾經發生過車隊集體摔車的連環車禍事件。

盧紹軒也曾在2017年的環青海湖賽進入前十名,他說這個比賽是亞洲巡迴賽中最高級別、最高難度的比賽之一,進行了大約兩周的時間,比賽地點就經過了青海、寧夏、甘肅三個省,而且比賽的地點青海湖地勢很高,海拔三千,選手們還要提前約兩週先到當地去適應高海拔的環境,有些選手到了當地被評估有高山症的風險還可能就沒辦法上場了。盧紹軒說,青海湖那邊的環境天然,路況也相對不太好,適合慢慢騎乘,欣賞環境,他還笑說騎得快一點可能就吸不到空氣了。

至於自行車運動在國際的成績表現分布,盧紹軒說主要的強權還是歐洲,像是比利時、法國等等,但最近南美洲的哥倫比亞也表現得很厲害,可能因為當地位處高海拔,選手訓練起來特別擅長山地賽事,而且相關單位有積極的培育選手出國訓練並回國傳承。

那有沒有去歐洲比賽的經驗呢?盧紹軒說有一次在波蘭比賽擔任突圍者,成功拿到分數、站上頒獎台,他笑說能夠在歐洲這樣的自行車強權地區成功得分很有成就感。此外,盧紹軒也去過斯洛維尼亞、義大利、捷克、奧地利等等國家,他笑說在當地騎車訓練的時候要隨身攜帶護照,因為很可能騎著車不小心就跨越國界了,這種時候就要提供身分資料給相關人員檢查確認。

「現在能夠待在台灣真的是相當幸運了!」盧紹軒坦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規劃受到影響,但至少還能出門騎車,已經是一種幸福了。

由於2020年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球體育界都受到衝擊,不只是東京奧運延期,各大小賽事也都停辦了。身為職業選手,少了賽事,訓練規劃多少都受到影響,盧紹軒說,為了避免人潮聚集,因此很多賽事都取消了,不過在台灣的他已經比起很多國外的選手都還要幸運,他苦笑說還好在台灣沒有封城,所以還是可以保持外出訓練,不像許多國外的朋友可能都要悶在家裡自主訓練,每天三個小時都只能在訓練台上真的會很無聊。

從自行車選手的角度來看國外與台灣的一些差別,盧紹軒笑說台灣其實是世界的自行車產業重鎮,很多很棒的品牌都是發源自台灣,至於騎車訓練,台灣的騎車環境也更方便,就連在偏遠地區都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讓車隊的補給不再是困擾,而且因為地小多山,如果想練騎山路也不用像很多國外的選手,可能要先離開城鎮、跑大老遠才有山可以挑戰。

每天長時間的騎車,一次訓練動輒就是100公里、3個小時,盧紹軒笑說,在路程上會自言自語,從抵達終點還剩下多少距離、分析騎乘的路況、提醒自己要注意的事情,偶而也會給自己加油打氣。盧紹軒坦承,自己其實有點迷糊,甚至還發生過參加比賽卻忘記帶車鞋的事件,他靦腆的笑說還好那只是一場小比賽,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

「比賽就是高高低低,不可能永遠保持在很好的狀態。」
盧紹軒坦然的說,雖然力爭上游,但也不要對成績表現抱持太多的得失心。

從事自行車運動這麼久,有沒有受傷的經驗呢?盧紹軒表示,自己很幸運,從事自行車運動都沒遭遇到什麼重大傷害,就算真的受傷也都是小擦傷,不像有聽過一些意外,選手可能一摔車就是骨折,就算能夠康復也得長時間休養,如果傷勢嚴重可能甚至無法繼續擔任一線選手了。

至於心理上的壓力,他也坦承之前選拔賽沒有表現好,錯過了參加亞運的機會,那時候心裡就滿挫折、滿沮喪的;面對壓力,盧紹軒也笑說,如果遇到挫折,可能會休息一段時間先不騎車,跟朋友聊聊、讓自己冷靜下來,恢復常態之後再繼續訓練。

「訓練的質跟量都要拿捏好,避免亂練讓自己狀態跑掉,不然得不償失!」
盧紹軒從職業選手的經驗,來打破可能許多民眾對自行車運動的既有迷思。

關於訓練量,盧紹軒指出一般人都認為訓練量要大才是好,不過從他之前廣泛大量的基礎訓練,到成為選手後接觸科學化訓練的經驗相比,他認為雖然打好基礎固然重要,但現在很多大量的訓練都是無效訓練、浪費時間,因為沒有對症下藥,所以當表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突破瓶頸就必須針對重點來鍛鍊、把時間花在刀口上,並不是有花時間騎車表現就會變好。

至於有高級的裝備才能有好的表現嗎?盧紹軒認為要量力而為,自己本身的能力才是基礎,裝備都只是輔助而已。他坦承,自行車的裝備都算滿貴重的,一台專業的車可能是兩台機車的價格,還要定期維修保養,都是不小的開銷,所以先把技術練到位,之後再逐漸增加裝備的專業程度。

也有很多人認為,自行車選手的體重越輕才是越好,盧紹軒則表示,不一定比較瘦的人就會比較快,影響騎乘速度的重點還是腳踩踏的速度、身體的姿勢等等,扎實良好的訓練才是提升成績的真正關鍵。盧紹軒也特別指出,自行車是個年齡層廣泛的運動,選手的年齡分布很廣,像是2019年的世界冠軍年齡已經將近40歲。

展望未來,盧紹軒表示自己接下來的目標是2022年的杭州亞運會,未來還是打算繼續努力在職業運動的路上持續前進,但如果不再擔任選手的話,也有規劃希望能轉為擔任教職人員,把自己的經驗傳承下去,也向未來世代推廣自行車運動的有趣之處。

延伸閱讀:

「斷牙斷手都不算什麼!」-BMX國手游家毓 挑戰人生的無限可能

「相信自己的訓練就是最強的自信。」全國百米蛙式紀錄保持人陳志明

HVL 七連霸致勝關鍵 豐商傳奇隊友吳國強、禹良聖

照片來源:盧紹軒
採訪撰文:運動員生涯規劃師曾荃鈺全國廣播空中荃運會、全國廣播記者陳軒北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_tasb"]

相關文章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訂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