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0 次瀏覽

【特殊時刻】專訪台灣最年輕的全職職業賽車手-陳意凡

講到職業賽車手,一般人腦海中就會浮現「家裡有錢、飆車族、妹多」的想像,但深入了解賽車世界,會發現似乎並不是那麼符合大眾的想像,真正的賽車手經歷的絕對和你想的不一樣,就讓台灣新一代的職業車手-陳意凡一起來帶我們揭露職業賽車運動的神秘面紗…

一直以來,在台灣要發展職業運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最蓬勃發展的中華職業棒球依然有隊伍數不足的問題、極受歡迎的籃球目前也處在要不要職業化的尷尬情況中,最熱門的棒球、籃球項目尚且如此,更遑論一些冷門的運動項目。

台灣被稱作「賽車沙漠」,在賽車與飆車那令人容易混淆的界線中,想要將這項在國外行之有年、令人熱血瘋狂的運動在寶島發展起來確實不易,尤其現在大鵬灣賽車場暫時熄燈,使台灣的賽車黑暗期將會繼續延長下去。

縱使大環境不佳,許多賽車愛好者依然透過自己的努力與熱情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賽車實力,其中,在今年入選高難度的Lamborghini 青年車手培訓計畫、成為台灣第一人的陳意凡,就是個例子。

一分鐘了解本文呈現重點:

1.家財萬貫、妹多人帥、喜歡飆車就可以當賽車手嗎?想要成為職業車手,除了技術、體能外,還有更多超過你想像的要求。

2.直擊賽車車艙環境,在比賽中可能會產生「熔化」的情況!?這樣的運動環境你受得了嗎?

3.賽車的職業賽事規則與比賽類型,夢想成為職業車手的你/妳都了解了嗎?

剛看到陳意凡的外觀,你很難想像他是一位職業車手,白淨、斯文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彷彿完全承襲自他於英國求學六年的氣質,紳士風格展露無遺。

熱愛賽車運動的震撼與魅力並非毫無來由,意凡自小就受到身為業餘賽車手的父親薰陶,甚至可以說「不是在賽車場、就是在去賽車場的路上。」甚至連家族旅遊都是在賽車場度過,但也因為如此,讓意凡對於賽車運動的速度感與刺激度相當嚮往。

握上方向盤、自己控制油門與煞車,讓意凡徹底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成就感,這種能「自己控制」的感覺是最吸引他的地方。不過當然,要享受如此的速度感以及操控成就,如大家所知的確實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錢代價,但也不是如大家所想的高不可攀。

「你是賽車手?那是因為你家有錢,賽車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運動。」這是許多人的既定印象,甚至會否定部分車手為了跑出更快成績所做的努力。意凡自然也遭遇過這樣的挑戰與質疑,他承認賽車運動的確需要一定的門檻,而且初期確實辛苦,但是如果你展現出自己的實力,自然會有被別人看見的機會,以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現役 F1 的 Mercedes AMG Petronas Motorsport 車隊知名車手 Lewis Hamilton 從年幼跑卡丁車時期就嶄露頭角,非常早就開始接受職業車隊的營養金贊助培養,進而一路竄升成為現今家喻戶曉的知名車手。

除了基本經濟能力外,「專業能力」與「機緣」是投入職業賽車運動的兩大要素,亦或是,任何職業運動都一樣。曾在英國待過的意凡也認為,國外具備從年少時期、青年時期到成年時期一條龍的完善體制與賽制,只要是具有天份與實力的選手,可以透過一步一步的穩定制度向上攀升層級,但在台灣連基本風氣與制度都尚未健全的現在,要跑到可以讓國際看見的難度確實非常大。因此,他更希望自己能成為開疆闢土的第一人,用他的雙手雙腳去開拓那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不少人夢想成為職業賽車手,除了享受速度快感之外,功成名就後隨之而來的名聲、金錢利益甚至是擁抱數不盡的美色等幻想,時常出現在一般人腦海中。或許有些車手真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但更多持續努力中的車手絕對比你想的還要辛苦。

職業賽車的「速度」是車迷熱愛的一大關鍵,但伴隨速度而來的是對於車手生命的高度考驗,雖然現在的賽車科技具有相當強度的安全措施與電子設備,對比 90 年代僅追求速度的情況已改善許多,但要說「零風險」絕對是不可能的,近期在 F2 賽事比利時站遭撞逝世的新星 Anthoine Hubert 就是最不幸的案例。

尤其,賽車的車艙環境惡劣程度絕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全車為了輕量化而拆除了包括冷氣、後座等所有不必要的配件,完全像是身處在一個大鋼籠內,如此環境下再加上高速賽車,會使車艙溫度急速上升,比賽時的車室溫度時常高達 60 、 70 度以上,再加上全罩式安全帽、防火內衣褲、外部防火衣、賽車鞋、手套,悶熱程度難以想像。

意凡印象相當深刻的是,在2019年的韓國站賽事中,隊友就曾因為過度高溫導致賽車鞋底被「熔化」在煞車踏板上,令他怵目驚心。如果真要形容,意凡認為,大家可以想像成在桑拿房內待上兩、三個小時外,同時還要做著重量訓練的感覺,大概就跟賽車車艙的環境相差不遠。

重量訓練和體能維持對賽車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保養功課」,跟一般人所想的「就只是開車而已」截然不同。正常情況下,我們開車行駛在平面道路上可能僅是 40 、 50 公里的速度,高速公路至多也 110 公里,但在他所參與的 GT 賽事中,雖然極速不若世界最高殿堂的 F1 一級方程式賽車,但仍可逼近 300 公里,甚至過彎時的速度也在 200 公里以上,在這樣的速度下,會需要高強度的身體素質、核心肌群來對抗可怕的離心力,同時又要兼具爆發力與肌耐力,也要鍛鍊小肌群來增進靈活性與功能性,這樣的體能要求跟其他種類的菁英運動員相差無幾,甚至有著更高規格的標準。

有加速就意味著必定有減速的時候,和一般家用車款不同,職業賽車需要的是「重踩」之後「輕放」,所謂的重踩定義為何呢?一般家用車踩踏煞車的力道平均約莫 10 至 20 公斤,真遇到緊急狀況時的急煞可能也大概在 40 公斤左右,但在賽車運動中,出現「 140 公斤 」的煞車力道是家常便飯,這樣的力道可還不僅是踩一下而已,而是要持續施加力道後再輕放,如果沒有完善的訓練支持肌肉力量,可能連基本的一次煞車都辦不到。

世界上的賽車種類繁多,有像 F1 職業賽事這樣的高強度短程賽、也有像是 WRC 世界拉力房車錦標賽這樣的越野或場地賽事、也有如利曼 24 小時大賽這樣的耐久接力賽等,而就比賽時間而言,除了有個人短程賽外,接力賽可約略分為50分鐘、 1 小時、 4 小時、 12 小時或以上的比賽,以常見狀況來說,4小時以上都會需要 3 至 4 為車手。

就意凡個人而言,他印象相當深刻的比賽為於澳洲跑過的「 12 小時街道賽 」,當時的比賽是在自然山道上,團隊除了要展現意志力與體能跑完 12 小時外,在上下坡的山道中跑到時速 220 公里的超高速比拼更是對車手的一大試煉,因為部分彎道可能看不到出彎點,如果無法順利通過,下場通常不外乎就是失速或是撞山,因此,除了體能要求,「專注力」也是想成為職業車手的逐夢人的必備技能。

歐洲一些賽車文化相當成熟的國家對於選手訓練分工嚴謹,除了有體能教練外,也有指導賽車技術的技術教練,歐洲的技術教練要求相當嚴格,對於每條賽道中每個彎的進彎點、出彎點、煞車點、補油點都有高規格標準,也因為這樣的訓練及要求,才能在差 1 秒就算極大差距的職業賽車中生存。

當通過了重重嚴苛考驗後,真能迎來眾人想像中的「美色」或是「龐大金錢」嗎?有些人可能真是這樣,但意凡以自己為例,自從投入賽車運動後,一直都待在相當小的圈子內,不太會有其他的社交活動,整個圈子內也是以男性居多,根本難以結識志同道合的女性朋友,甚至原先的女友更因為賽車運動而選擇與他分開。

而在收益部分,如果先不看最高層級的例子,許多車手其實需要自己找贊助,甚至有些比賽沒有獎金,求的只是一個「曝光」機會,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做打算,意凡認為自己較為幸運,可以獲得 Lamborghini 的贊助,不過儘管如此,要在為數眾多的車手中殺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確實相當不易。

想要進步勢必需要更多訓練與練習,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頻繁練車」肯定是進步的不二法門,但對於車隊與車手來說,每次練習代表的都是成本的消耗,不論是場地費用、零件費用、技師團隊費用等都是成本,從一套胎(四顆輪胎)在激烈操駕中可能只能用一小時、每套胎大概要 8 至 10 萬台幣的情況來看,成本昂貴的事實即可略知一二。

也因此,在意凡的訓練課表中,大部分會是以一天體能訓練、一天技術訓練的交錯方式為主;而在技術訓練中,除了實際下場練習,「模擬機」的技術訓練在現代也是一大主流,拜科技所賜,現今的模擬機台皆相當擬真,與實際下場相互搭配,確實可以在訓練效果與成本控制間取得平衡。

雖然賽車運動如此辛苦,但仍有許多人對於「職業賽車手」這項職業趨之若鶩,意凡認為,除了前述提過的基本經濟能力、技術、體能、專注力等要求外,「挫折容忍度」這項在職業運動中的必備能力於賽車運動中也不例外。他直言,剛開始起步的車手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跑不出設定成績的壓力,接下來還要面對連串的比賽、教練團隊的要求,生理與心理皆是考驗,如果比賽持續失利,逐步增大的壓力難以想像。

對意凡來說,今年(2019年)的日本鈴鹿站賽事令他感受最為震撼,當時車隊的比賽用車在賽前發現差速器出現狀況,必須要將整個變速箱拆解才能了解原因並對症下藥,這個過程足足花了一個小時,讓整個團隊幾乎是在比賽開跑前一分鐘才將問題解決,也因此,他們是在 20 支車隊中的第 17 位、如此不利的情況下開跑。

技師團隊將後勤問題解決,接下來就是車手要戮力奮戰的時候,意凡極為艱辛的將名次一路推進到領先者的位置,甚至在最後一圈還發生爆胎意外,但仍然上演了令人難以想像的絕地大逆轉,逆勢奪下冠軍。

誰也沒想到,這般欣喜若狂的勝利滋味僅持續數小時而已。

於冠軍車必須進行的驗車作業中,比賽車被發現車高設定並不符合標準,或許是維修變速箱的過程中有調整上的失誤或是其他原因,但最終,這站的冠軍成績只能接受被賽會取消的命運。

如同三溫暖般,從一個絕地大逆轉的高潮情緒中瞬間如掉入冰池般的急凍,對於整個團隊或是車手們來說都絕對不會是件好受的事情,但這些都是車手們以及整個團隊必須承擔的情緒成本,要承擔的心理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了解了許多現實面後,對仍有許多想成為職業車手的人,意凡給予高度肯定,但他仍然給出身為過來人的建議:「一開始不要直接把賽車當成唯一職業。」意凡認為,一般人可以先從卡丁車、初階賽車活動開始以興趣模式慢慢培養,再逐步進階,雖然過程中有一定的花費,不過一旦跑出成績,仍有機會被人看見。

他也直言,賽車選手的生涯並不算太長,對於很多車手來說皆需有另外的一技之長,在往後的生涯才無後顧之憂。而意凡雖然是會計科系出身,但未來要走這條路的機率並不高,他希望能夠投身媒體界或是教練一職,不論以何種形式,都期待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想了解、接觸賽車運動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相關資訊,而不再只是瞎子摸象。

縱使現年僅 24 歲,並沒有想得太遠,但意凡對於自己的未來仍有一定的雛形勾勒;現在是他成為台灣第一位走向職業車手的特殊時刻,而無論未來走向為何,他都會在這條屬於自己人生的賽道上,全力馳騁下去。

圖片來源:

陳意凡粉絲專頁

【採訪撰文:運動員生涯規劃師曾荃鈺全國廣播FM106-空中荃運會、運動視界編輯陳君岱】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_tasb"]

相關文章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訂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