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小傳》作者 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 曾經說過: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剖析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的養成關鍵
李小龍是第一位在國際舞台上屹立的華人巨星,更是一位功夫高手。李小龍對於武術界的影響,絕對不僅僅是泰森這種一代拳王對拳壇的影響,他還是一位開創者,是武術思想家。《TIMES magazine》評選他為二十世紀百大偉人。日本武術界更是尊稱他為「武之聖者」。
但是像李小龍這樣的一位功夫巨星,剛落地美國的時候年僅19歲,練過幾年詠春拳,但也不是最傑出的;但他在24歲時受邀當嘉賓出席加州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賽,在唐人街打敗其他中國武術高手時,儼然有一代高手風範,其間只經歷了短短五年。
是什麼原因,讓他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在武術思想和武打造詣上有那麼快進步?是天賦如此?還是鴨子划水?如果理解他的習武路徑,我們有沒有機會快速進步成為高手呢?
蒐集資料與研究下來,許多人認為,李小龍很可能是華人武術界第一位跨領域學習者。
當時的武術界,分門、派,各成一家,彼此再各留一手,文化相對封閉;當一個習武之人拜入某個流派之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未經允許,若去學別家的功夫,那就是欺師滅祖,更別說公開傳授了。
但是李小龍沒有這種門派之見,大二時他租了一個停車場就開始教授詠春拳,這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功夫高手前來,而他最早收的兩名學生,一個練習柔道,一個練習空手道。李小龍不僅教授功夫,還教授在學校課堂上剛學到的哲學和心理學,搭建起自己的武術哲學體系。
整合了傳統中國武術和西方哲學心理學的這套功夫後,李小龍將其命名為截拳道。截拳道是開放的,宗旨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極為有極」,沒有門派之別。他經常從弟子那裡學習他們的武術,迅速整合入截拳道又分享給更多弟子。
我們可以看出,從學習到理解到分享,這個非常快速的小循環中,他自己的功夫逐漸集大成。如同物理學家萬維鋼先生曾從科學角度點評道:「只有在競爭不充分的領域,才有流派。」
李小龍就是一個無門無派的人。電影《精武門》里酷炫的雙節棍,是他從美籍菲律賓武術家伊諾山度那裡學的;《龍爭虎鬥》里標誌性的高踢腿,是他從跆拳道高手李峻九那裡學到的,他也分享給對方隱秘出拳的秘訣;他的體格趨近完美,那是用西方健身系統科學化訓練的功勞;他的步法靈動,很大程度上是借鑑美國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的蝴蝶步。
面對複雜的未來,你需要跳脫框架的跨界才能
難道你不曾好奇?天上千萬隻排成人字隊伍的候鳥,可以在一瞬間整齊地轉換方向;深海中成千上萬的沙丁魚群,能夠以一個整體破浪前行,甚至遇到鯊魚阻擋還能繞過前進;小小蜜蜂可以透過合作、溝通,蓋起比自己體積大上千倍的蜂巢…
他們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大自然中從個體到群體,在沒有中心或領導者的帶領下,卻能夠互相連接,各按其職,湧現出一加一大於二的集體智慧;更讓我好奇的是,為什麼群體可以發揮出比個體更強的能力呢?
看看人類歷史,史上三次最著名的知識大爆炸,都是跨領域學習的成果。
第一次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國哲學思想大爆發的時代春秋戰國,逍遙的老莊、儒雅的孔孟、兼愛的墨子、政治韓非子百家爭鳴,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人才輩出。想一想,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會爆發這樣大面積的百花齊放?這其實和當時諸侯大量「養士」有很大的關係。
「士」就是各領域的技術高手,當時周朝已經開始分崩離析,封建社會的雛型出現,各諸侯為了自保,流行起「養士」;就是把專業技術人員匯聚在一起,我供你吃穿,你不用困於工作,我又可以自成一家,大家坐在一起腦力激盪,討論亂世之下如何治國的妙方,這一討論不得了,就引發了百家爭鳴。
第二次知識爆炸發生在西方文化的濫觴古希臘,去過地中海氣候區的人就知道,雅典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大部分的人不需要整天辛苦工作,種子一丟就會自己長出樹來,可得溫飽,然後用一整個下午討論各種問題。像是有名的哲人蘇格拉底就經常搞個大毯子,白天當衣服,晚上當墊子;這意味著大家是有閒情逸緻,可以談談人生,觀觀星象,希臘文明就這樣誕生了。再加上雅典在地理位置上是地中海航線的交接之地,當地人經常能夠接觸到來自各國不同地區、民族的商船帶來的商品、文化跟風俗習慣。
第三次知識爆炸發生在中世紀後的文藝復興,當知識、商業等發展在義大利大肆的復甦,商人們在買賣之餘也帶著各自的觀點聚集討論,讓這裡成為智慧的轉運樞紐。商業活動帶來巨大的財富,這也讓藝術家們有機會創造大型公共藝術和私人典藏藝術品,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審美跟藝術。文藝復興和一個義大利銀行世家美第奇家族很有關係,這個家族出資幫助在各學科、眾多領域裡有創意的人聚集交流(有點像是現在的商務活動會議),時常舉辦聚會、討論餐會,探討藝術問題,也探討人生的價值,像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遺址挖掘也都是在這個時期展開跟發現的。
這三次人類的知識爆炸,都有顯而易見的共同點,他們都是多元、跨界、跨領域、彼此連線交流,在許多問題的碰撞之中,在知識的交會之處,累積足夠的能量後,形成知識的躍遷,因此創造出大師輩出的年代。原來,知識的變革從來就不是由帝王將相或是大神、天才來決定的,而是我們每一個人互相連結的結果。你我看起來個體雖然渺小,卻又是如此的身在其中,不可或缺。
世界是一個整體
十三世紀的伊斯蘭神秘主義詩人魯米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我們是苦痛,也是苦痛的救星。
我們是甜蜜、清涼的水,也是潑水的罐子。」
我們的每個當下,都是乘載著過去複雜世界互動連結的總和,同時在準備著下一個湧現時刻的蛻變。
所以,問問自己,
是什麼劃定了我們自身的邊界?
我好奇想要問這個世界什麼問題?
我對於自己在歷史中的定位又是什麼?
當我將看待世界的眼光,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到更大的宇宙整體,甚至跨領域貫穿時;當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整個世界也就變得不一樣了。
如同大歷史教育家 李佳達老師所說:未來世界是個複雜且難以預測的存在,未來將沒有所謂的共同知識,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界定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世界的獨特性,而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因果,已經難以清楚知道了。
思考把舊知識賦予新意義,讓學習者得到有趣的啟發
今天的網路世界,擁有和春秋戰國、希臘文明、文藝復興時期一模一樣的條件;信息多元且隨手可得,互動頻率跟,不同學科交融,我們也面臨各種層出不窮複雜的大問題。在這個世代,知識的源頭不會在某個教授的大腦或是某一本教科書裏,這世代的知識是在大腦和大腦的碰撞中,在問題和知識的交匯處,在高手跟高手的實戰之中產生。
梁澤敬(小梁),台灣連續蟬聯十年短跑的紀錄保持人(100、200公尺&400公尺接力),但更特別的是,他除了是台灣頂尖的運動員之外,讀書也沒有放棄,一路從事運動科學念到了博士班,專攻跑姿與動作分析研究,同時也是田徑協會在國際田徑研討會上的指定翻譯,現在又多了一個身分是頂尖運動選手的經紀人。這樣的一位「斜槓青年」,在他腦海中對自己的學習規劃是怎麼安排?他又是怎麼走到這條路的呢?
開放+好奇,讓你跨出領域不設限
幾次跟他搭配演講發現,澤敬是一個非常懂得跨領域學習的人,最明顯的特質就在於心態的開放與好奇。澤敬從小第一個接觸的運動不是田徑,是舞蹈;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打下了穩固的古典舞蹈與步態基礎,在接觸到田徑運動後,他的國小國中時期就變成白天上課、下午訓練、晚上還要補習的節奏;「我每天下午累得氣喘吁吁,媽媽來接他時就只能趴在媽媽的背上,一直喘一直喘,喘到家裡就躺在沙發上,媽媽會看看我的狀況,幫我準備一點吃的,然後還是要去補習。」小梁說的輕鬆好笑,但是看在我眼中,我相當敬佩這樣完美精神希望可以把所有事情做到好的人。
2005年,小梁在全中運上,兩百公尺跟一百公尺雙破大會紀錄;教練們漸漸發現:「感覺小梁跑步的動作協調性真好。」這其實是受到舞蹈訓練基礎影響,在高速動作下,依然可以維持身體協調延展、不晃動。學校老師們也說:「小梁是少數課業跟運動比賽都兼顧的選手,每天早上他會先請同學幫他,把昨天下午沒有上到的課程或是作業補上。」
教練跟老師見證了小梁的成長不是偶然,當所有的選手都認為自己練習很辛苦所以「可以」不用太在意課業,因為時間被訓練卡住所以「應該」考比較簡單的考卷,這其實就把自己的格局跟定位縮小了;小梁的思考沒有受限,他不認為自己只能夠當比賽的運動員,更可以當一個會讀書的運動員,這是他對自己的定位。
我從旁邊看小梁,覺得他真的是一位沉默的王者,就像是每個優秀的人,都有一段沈默的時光。那段時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得不到結果的日子,小梁把它叫做扎根,他說:「沒有失敗過,就是還沒有成功。」;扎根對他而言,其實就是成長的關鍵,小梁從來不會拿著過去的自己洋洋得意,而是更沉默,思考累積更大的可能性。一次偶然的國際研討會上,因為大會邀請的英翻中翻譯人員對於許多的田徑運動術語不慎了解,因此他臨危受命上台協助翻譯,意外得到大家的肯定,也因此陸續協助過2017年世大運田徑技術代表秘書協助翻譯工作,提高他看世界的角度踏。
現在小梁是北京體育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擔任過國訓中心教練、臺體大的教練、運動科學專欄文章編輯,並且深入基層與教練、選手溝通科學化評估方法;田徑運動幫小梁開啟了一扇窗,但是窗外的繁華似錦,他知道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勇敢爭取。小梁常說:「要勇敢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你夢寐以求的東西正在等待著你。」好日子都是從苦日子熬出來的,是平日含淚忍耐和咬牙堅持換來的必然結果。如果你看不到好日子,只說明熬的還不夠,堅持住了,成功就在前面等著你。
想要成為跨領域學習的高手,實務操作應用篇,請參考善用GROW教練模式,讓自己自覺成長的責任這篇實際操作的文章。
文/ 曾荃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