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空中荃運會專訪內容
受訪體育教師:松山高中體育專任教師陳萩慈、新竹高中體育專任教師陳劭瑋
採訪撰文:空中荃運會主持人曾荃鈺
2019年8月開始實施的新課綱一直在談兩個字「素養」,但是素養是什麼?
想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十分之一象徵著我們所有看的見的表現與成就,而相對於一個人的成就表現,沉在水面下十分之九的素養冰山,它看不見,但卻成就了一個人被看見的一切。
「素養」是相較過去的「知識」而言,還多增加了「技能」與「態度」的整合,強調與生活的連結,透過探究與實作,養成發現問題動手嘗試解決的習慣,進而讓學生能夠成為一位主動的學習者。強調的是終身追求身體活動的歷程與責任;要透過核心問題串聯,將學習活動做有意義的情境與脈絡化設計,才能讓學生感受與理解課程的核心素養。但是說了這麼多,對一線老師而言,過於抽象化的名詞要轉變成具象化的課程操作,確實有難度;本文將著重五點,提供素養體育課程教師或研究者做為參考:
一、最常見的體育素養課程教學方法是什麼?
二、新課綱下素養體育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三、素養體育教學最常見的三種錯誤示範與修正。
四、身體素養該如何評量?評量的核心目的又是什麼?
五、創造一個多元、跨領域、身體實踐的體育素養教學課堂。
一、最常見的體育素養課程教學方法是什麼?
過去我們的體育課程設計,多是以「技能疊加」的方式進行教學。舉例來說,當一個體育老師要教的「帶球上籃」,老師就會將帶球上籃的動作拆分後疊加,依次、反覆的教導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確實可以教會學生「帶球上籃」這個動作技能,但如果將思考的層次拉高,帶球上籃只是完成一場賽事的眾多動作中的其中一種選擇。而且因為與學習時的情境不同,當學生進入瞬息萬變的比賽時可能難以成功發揮,這也就是為什麼「技能疊加」的教學方法在素養體育課程中較不管用的原因。
108課綱下的素養體育課,就是希望可以有機會讓學生更快適應新的情境,並且快速融入當下的情境脈絡。延續前例,很可能老師直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比賽,老師則在旁引導教學,最後學生就會主動的去學習並且自主進步。在這個過程,新課綱下老師跟學生的角色互換,過去當老師主動的給予,學生就只能被動的接受與吸收,因此若能夠改變主、被動的角色,換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就會達到素養體育教學的第一步。
國內目前素養體育課程中,關於體育課程由模式本位轉化身體素養教學的課程教法常見有以下三種:
1.理解式球類教學(TGFU):
透過讓學生學習戰術應用,培養學生在運動場上擁有問題解決能力,當在賽場上遇到困難時,鼓勵學生思考並尋求方法解決,增進學習興趣與成就感。像是直接讓學生進入運動比賽情境中,當遇到問題再回頭來修正其中的戰術應用、技巧與思考。
2.運動教育模式:
透過遊戲化的方式,讓學生投入並參與運動,成為有技能也理解運動規範的人,透過讓學生角色扮演(成為裁判、教練、球員等),進一步成為運動的參與者,在這前提下,教師比較像是引導與運動文化、身體素養的示範與傳遞者。
3.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善用意識談話、小組討論與自省的方式,透過運動學習尊重他人的權利與感受、追求努力後而得到的快樂,並且確實遵照規則完成任務,表現出支持合作關懷並幫助他人,甚至走出運動場外一樣可以表現出相同的生活行為。這方法適合做運動品德教育、奧林匹克精神延伸單元課程,透過主題談話與學員討論意見的彙整,可以聆聽別人的感受,同理他人,並且進一步促使理解與合作。
以上三種方法是最常用在身體素養教學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教學法,目標就是讓學生在未來遇到新的情境時,可以自主決定跟做出判斷,不再是被動思考,而是用過去的經驗可以主動應變。
二、新課綱下素養體育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一個課綱,各自表態。
課程設計與課綱的詮釋不一致,是目前與老師們溝通時遇到最困難的地方。雖然輔導團會提供一些「模組課程教案」供作示例,但其實教案都只是形式,要能掌握學科本質,抓住大概念,才能夠真的達到素養的延伸。為了達到學科本質的設定,108課綱對體育科教師的最大挑戰其實是學習內容有大幅度的調整,像我們過去在課表上面看到的都是以運動名稱做命名的課程,像是:籃球、羽球、田徑等等,並且交疊交錯授課,這其實都是「技能疊加」的思維方式。
但是新課綱是以「學習範疇」來區分,「挑戰類型運動」像是田徑,重點是要學習主動挑戰自己的極限,「競爭類型運動」像是隔網運動的桌球或陣地攻守的手球,強調攻守與合作,以及「表現類型運動」像是體操,強調的重點是欣賞各種動作表現與文化精神。這樣的分類,只有當老師能抓住體育課程的「核心概念」藍圖,以及轉化課程教案的能力,才能夠創造跨科跟遷移所有的學習。
▲12年國教108課綱各教育階段學習重點摘要節錄
素養體育課堂風景:師生共創的課堂
當老師成為第一個了解課程核心概念的人之後,在教學之前,還要依照學校資源的不同、學生狀態的不同以及團體授課時的情境做考量,因為學生的狀況是動態的,老師與學生是彼此互為主體,因此這也考驗著老師敏銳感知、快速反應與修正的能力。
素養體育課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老師?
其實關鍵是老師的觀念與心態是否願意主動改變。當老師願意改變,看到學生在學習課堂上的進步,也會促使其他老師們跟著改變,而政府對於相關的教學資源、課程設計,也有提供協助,改變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三、素養體育教學最常見的三種錯誤示範與修正。
素養體育教學的課程設計關鍵是:藉由核心問題將學習活動有意義的串聯整合,常見的錯誤有以下三種:
錯誤一:教學上沒有「學習遷移」
當老師在教授「競爭類型運動」中的陣地攻守運動時(像是籃球或足球等),談到「快攻」等競爭概念,應該要在課程中,將具有相似概念的運動一起來談,讓學生可以將學習的概念遷移到不同的運動中。但常見的錯誤是,老師已經在籃球課教過「快攻」的概念,卻又在足球課再說一次「快攻」概念,剝奪了學生學習遷移的機會。其實學習遷移也是需要引導跟學習的,因為沒有教學歷程就沒有學習成效。
因此,比起足球課再上一次「快攻」,老師應該要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喚醒過去學過的技巧;或是設計籃球「快攻」的主題教材時,可以在暖身引導活動運用足球當示範,由老師先向學生示範學習遷移的概念。學習遷移的最理想目標是,學生在遇到新的情境時,可以主動運用過去已知的概念,在新的情境中嘗試遷移。
錯誤二:過於使用單一技能的表現
身體素養的體育課程其實非常著重多種技能的交融整合,但如果在同一堂課中,老師過於強調學生的技能表現,就會無法同時達到多元的學習,也就無法全面的實踐身體素養課堂。
舉例來說,在游泳課程中想要教導學生「推進力」的概念,可以先在認知上教導相關概念,再讓學生實做,最後請他回去練習,讓學生在生活中嘗試實踐。每一堂課程其實就像是個雷達圖一樣,各有在認知、情意、技能中不同的強弱表現,老師應該要能夠將多種技能整合,同時照顧到各種不同的學生。
錯誤三:沒有情境化的課程設計架構
在教學時,教師應該要透過情境的應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舉例來說:籃球的投籃是一個技巧,但是如果抽離籃球比賽的情境,單單練習定點投籃,學生對於籃球比賽的整體認識會有所不足。
因此,老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就讓學生有一個真實的表現情境(像是先打一場比賽),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從中解決。擁有情境的教學才能夠蒐集學生的表現數據與學習證據,並清楚的向說明學生可以改進的方向。
當然不一定要是真實賽場上的情境才行,體育教學上常用的「修正式情境」也是一個很好的情境化教學的例子,像是在籃球課程,如果改成三打二的變化,來讓學生體驗快攻的感覺,幫助體驗課堂所傳達的抽象概念。
▲運動員生涯教育學院網站記錄許多典範選手生命故事與體育學習理念
四、身體素養該如何評量?評量的核心目的又是什麼?
過去我們多是用分數來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但是學生會去比較分數,造成同儕間的負面影響。Rubric評量規準強調質性跟量化兩者兼具,在一個相近的表現區間中給予相同的能力判定。評量的表格通常是用雙項細目表,舉例來說,在籃球運動中投籃,縱向等第是能力的優、良、普、差四種,橫向則是會把質量敘述的動作要領描寫下來,像是手指在持球時有沒有五指微張等等。
就像投籃沒有一定的標準動作,評量規準也沒有一定的格式,但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表現落點在哪裡、該如何進步;這種評量規準同時能讓老師透過文字敘述,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說明清楚、知道自己的教學成效,是在教學上雙向進步的衡量指標。
雖然評量技能很具體也最容易在體育課程中達到,不過評量認知跟情意也很重要,因此評量規準的設計應該融合情意跟認知學習的評量。舉例來說:在理解式球類教學(TGFU)中,也有專屬的比賽表現評量工具GPAI,它強調的是學生比賽中與他人合作的情形,以及它助攻的次數或是出手的次數,或是有沒有與他人進行討論,這些評量內容多元,有質化也有量化的評量。
▲GPAI球類比賽表現評量類目表質化描述節錄 取自(Griffin, Mitchell, & Oslin,1997)
不只是評量一堂課的學習,而是評量學生自己身體的旅程
曾經有一位很不喜歡投籃的學生,但是老師的教學評量中就是希望可以教會學生投籃,因此體育老師很用心,循循善誘的教導學生投籃的步驟拆解,終於最後通過了評量,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成果,內心感到激動,而學生也非常的開心,開口跟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太好了,我以後終於可以不用再投籃了。」如果學習的評量無法讓學生變成終身的學習者,那又為什麼要評量呢?
在體育素養教學中,身體素養裡面有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叫做身體的旅程。讓一個學生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完成自己身體的旅程,老師給予的策略可以是教導他技能,提升他認知動作跟對規則的理解,而除了課程之外,也重視學生還有沒有辦法在課餘時間,自己在生活中挑戰跟實踐自我,這樣的目的不是希望他成為一位厲害的選手,而是希望他能成為一位養成運動習慣的學生。
學生的身體是他自己的,學生要對自己負責任;因此,讓學生自覺成長的責任,是體育素養教學中自我身體旅程的核心。當學生自己寫下自己的目標,自己訂出自己評量的尺度時,老師需要做的就是提醒跟引導,逐步推進讓學生可以用自己最合適的節奏成長,養成習慣,成就終身的學習。當老師帶著學生做出他自己的評量,也是一種評量的方式。
雖然說,在台灣的升學制度下,還是會需要有數字來做學習表現的呈現,這個時候可以用Rubric評量規準來評定,但是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其中自我評定的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歷程的質性累積。老師是學生終身學習旅程中的關鍵推手,如果現在的孩子不會想要在未來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其實體育老師也有責任,因此,讓學生學會做自我評量,是讓學生自主進步跟延續行為養成習慣的重要關鍵。
五、創造一個多元、跨領域、身體實踐的體育素養教學
誰說體育科不能與別的學科跨科呢?國小端的老師因為本身身兼多種學科,因此相對來說較容易做到跨科目的教導,舉例來說:在體育課程的比賽規則說明時改用英文教學,教導國際裁判的使用語言,或是將器材跟規則用英文做教導;在反應訓練時可以加入數學的加減,這都是在國小端體育課程設計的跨科應用實例。
至於多元性,除了反應在學生的狀況跟教學環境變動與多樣之外,特殊生或是身障生、新住民子女也是教學課堂中多元的存在,體育老師要能夠考量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身體素養教學,老師學著轉化教材跟課程,幫助學生打破這道牆,才能夠在體育課中留下獨一無二的共創課堂。
舉例來說,排球課堂上如果剛好有學生是右手肌肉萎縮的身障朋友,過去的教學法因為著重技能練習,因此舉球、殺球的技能對於肌肉萎縮的身障生無法操作,因此老師會請學生在一旁休息或是擔任裁判的工作;但是老師變化出多元教材操作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全班學生參與其中,而不是讓多元的學生來適應老師單一的教材。
素養體育課程設計,臺灣一直走在國際教學的前端
除了國內的教師研習,有些更積極的老師們也會到國外取經,透過跨文化的交流,來思考如何讓體育課更加多元。舉例來說,亞熱帶國家臺灣,能夠在體育課堂上教學生滑雪嗎?臺灣的學校缺乏滑雪場地,老師們也沒來過這樣的課程教學,但在國際研討會上,卻有老師提出能夠在打破場地限制,透過板子與滾輪,在一個校園的斜坡中,模擬滑雪的情境,一樣可以教授運動經驗給學生。
其實在教學上,如何能夠運用現有的教材做出有趣的體育教學,就牽扯到老師對課程的轉化與應用能力。滑雪觀光逐年盛行,臺灣可能也有學生對於滑雪有興趣,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體驗,並且分享滑雪文化與觀光經濟,不失為一堂給學生啟發與未來嚮往的滑雪素養體育課程教學,甚至還有機會能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老師也在課程設計與學生回饋中,提升了教學的熱忱與豐富性。
結論
素養體育課程該怎麼教,其實每一位一線的老師都擁有一定的教學能量與生命的歷程,重點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們更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脈絡,因為很多認知、技能與情意交融的概念老師都已經內化,而新課綱就是希望老師們將已經內化的內隱知識,轉換成外顯、可傳承的科學化知識框架,讓學生可以理解、操作、感受,最後能夠養成運動的習慣;最關鍵的是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來思考,而不是用老師自己單一理解的方向來做規劃。更重要的,老師的身教示範是體育課堂最重要的活教材,用自己的身體實踐成為一位終身的學習者,不管是老師或是學生,都應該往主動去嘗試運動、學習運動並且落實生命的旅程。
當老師能夠讓孩子們愛上體育課,孩子們也能夠進一步愛上自己的人生。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奧林匹克教育課程也是素養教學的高教課堂實踐
資料提供與舉例引用特別感謝:松山高中體育專任教師陳萩慈、新竹高中體育專任教師陳劭瑋,感謝提供第一手的國際文獻體育資料進行專訪
採訪撰文者為中華奧會教育委員會委員、臺體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空中荃運會」廣播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