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次瀏覽

田徑場上的失敗者,卻成為台灣「圓網球」運動推廣大使

林典澄(右二)與台灣圓網球聯盟創辦人Austin Rohlfing(左二)、共同創辦人Amir Faridz(左一)、彭建皓(右一)合影。

「體育不只是評量一堂課的學習,而是評量學生自己身體的旅程。」77年次的雲林農家子弟林典澄從虎尾高中體育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回家鄉雲林,將北港高中的校園打造成運動天地,甚至建置完善健身房來提供學校師生及社區民眾使用。他在學校中引進GPS智慧型手錶、核心懸吊系統及多項新興運動器材,逐一教導學生認識更多元的運動項目,希望不只是透過環境刺激讓學生愛上體育課,也讓學生擁有更多元的舞台展現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養成學生終身運動的好習慣。

過去是田徑短跑選手的林典澄,在高二發生一場車禍,整整花了一年在復健、坐輪椅上學,等同斷送了選手生涯,卻也因此開啟了他連結國際圓網球運動、返鄉教書的新契機。

「我心中一直有一個心結,當年車禍後,我坐著輪椅到學校請假,看到教練失落且無奈的表情,讓好不容易在運動場上找回自信的我頓時覺得自己好失敗。我知道我讓教練失望,也辜負了我自己。那種失落,比腿斷掉還要令人難過。」

運動很現實,你有成績,就能得到一切資源與關注,沒有成績,就什麼都沒有。但心思細膩,想法比別人更敏感的林典澄,在體育班時經歷車禍受傷、父親過世、沒有成績的低潮與失敗,卻也因此比別人更願意努力證明自己,渴望學習更多,就是為了撕下體育班學生「不讀書」的標籤。

因緣際會走進「圓網球」的世界

他回憶,當老師後,一次朋友出國比賽,帶回一組「圓網球」,四個好友從不懂規則的亂玩開始產生興趣,一起翻譯規則、討論技術及戰術,彼此分享教學經驗,宛如一個小型專業社群。這探索過程意外的讓林典澄愛上了這種沒有球拍、要用雙手跟身體去接球、擊球的新興運動。

由於變化度高、互動性強,且能夠與多種球類運動技能遷移,2019年林典澄從義大利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取經回國後,就決定開始推廣圓網球運動。剛好配合108課綱,他將圓網球規劃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與社團活動,撰寫教材、翻譯國外資料、跟外國玩家連結舉辦體驗等等,從此踏上了推廣大使之路。

圓網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可以誘發出你最原始的運動能力!」這種運動不受場地影響,只要一組球架、兩個人、一顆球,就可以開始進行比賽,全身各部位都是你的球拍,只要身體機能可以應付,即使是年紀大一點的中老年人也適合玩,算是老少咸宜的運動。

一顆小黃球,360度無死角的球框,創造出無限大的活動空間。直徑僅有91公分的球框,擊球策略與風格卻相當多元,玩法與排球類似但靈活性更高,也考驗團隊默契、鍛鍊敏捷反應。圓網球在2008年左右的歐美國家開始流行,台灣也逐漸有人投入。目前在台灣,推廣圓網球的重點學校之一,就是林典澄所任教的雲林縣北港高中。

林典澄(左一)與自強國中教師王鈞鴻、內湖高中教師楊明翰、成功高中教師李弘沛四位老師自行組成圓網球專業社群,精進球技,開發創新教材教法推廣運動。

這些辛苦,都是為了替台灣創造更豐富的運動環境

在推廣的過程中,林典澄需要籌措經費購買器材、撰寫計畫申請經費,還要寫信與國外專家討論課程、南征北討辦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這對於一位偏鄉學校的體育教師來說其實是相當大的負擔。但林典澄說:

「現在做的這些都是鋪路,我其實很願意做。圓網球運動上手容易、要打得好卻難,我想要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這項運動的益處與樂趣而加入,我也非常樂於看到越來越多高手加入我們的行列,大家一起對抗、一起進步、一起享受這項運動。目前初期是比較辛苦,常常就是固定那些人在打球、那些人在做事,但我們都努力想為台灣創造一個不一樣的運動項目,更多樣貌的運動環境,我相信目前做的這一切都是有價值的。」

過去成長時家裡辛苦,看著單親媽媽要照顧3個頑皮的男孩,林典澄就是那最懂家人心思的老二,不計較,把家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更重要。這樣的個性也反映在他的運動習慣上,總是想辦法讓隊友在最舒適且恰當的位置擊球。林典澄形容:「打球時,我不只是觀察對手的優缺點,我也會去觀察我的隊友的擊球模式與習慣,思考如何和隊友搭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像是遇到不常一起打球的隊友時,遇到網前短球反應不過來,我就會觀察對手的動作跟隊友的位置,預先做好跑動及補位的準備,圓滿處理好這顆球。」

總是希望事情圓滿,人人開心,林典澄做人的態度就像這顆黃色的圓網球,在攻防策略的來回之中,懂得為夥伴多想一點,在推廣圓網球運動的過程裡,同時圓滿了自己。

目前在台灣,推廣圓網球的重點學校之一,就是林典澄所任教的雲林縣北港高中。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_tasb"]

相關文章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訂閱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