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 次瀏覽

第四屆未來教育臺灣100,協會獲頒企業特別獎及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教學優良甄選殊榮

▲2023第四屆未來教育臺灣100,協會獲頒企業特別獎

由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發起的「陪伴式運動員生涯規劃講師培訓計劃」,榮獲由瑞穎股份有限公司頒發的企業特別獎,特別感謝 瑞穎股份有限公司 企業社會責任執行長陳瑞斌執行長的肯定,執行長致詞時特別表示:​「這個計劃為年輕選手建立生涯規劃的觀念,並導入口語訓練、社群陪伴和數位科技應用,協助選手自我探索並增能,這是過去比較少被關懷的族群,卻是社會職涯銜接與人才力培養極需重視的議題。」​

簡短幾句話,就知道執行長確實看見我們投入與著力的關鍵點。能夠透過一個獎項的肯定與鼓勵,也是協會在計劃推動上的一劑強心針。我們相信,教育總是肩負著社會責任,雖然我們也都只是許許多多學生生命中的一位過客,但透過方法與策略,搭建橋樑與資源,功成不必在我,而只是穿過協會,借著我們有限的視野與資源,讓每個平凡的運動員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不凡。

「比賽輸了有什麼好說的?」、「退休不打球了以後,你要幹嘛?」這應該是最常困擾台灣運動員的兩句話。一個運動員的養成從中小學開始,投入訓練、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成為職業選手,退役後轉當教練或改行。事實上,運動員的生涯沒有那麼簡單。由於選手訓練環境較為封閉,與社會職場缺乏連結,加上很早就投入訓練,沒有體育以外的第二專長,中途想轉行門檻更高。當選手生涯結束時,就會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協會推出「陪伴式講師培訓計畫」,回到家鄉母校,為年輕選手建立生涯規劃觀念,包含課程輔導、口語表達訓練、社群陪伴和數位科技應用等。協助選手探索自我並增能。

【幫體育班撕掉「頭腦簡單」的標籤】
根據104年統計,台灣自1968年創立體育班,54年來,每年國小、國中、高中合計約671校,體育班學生人數為37,440人,尚不包含大學跟出社會後的專項體育運動人口,保守估計每年至少4萬名運動員投入體育。然而我們在訪談超過150名運動員後發現,運動員從很早開始就不斷在追求奪牌與成績,加上比賽總是贏家少、輸家多,許多運動員都在挫敗中成長。不僅無法激發對世界的好奇,更難對社會的需求做出回應,甚至還被社會冠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籤。

這是過去很少被重視的運動員心理以及生涯規劃的議題。因此,協會決定先從撕掉標籤做起。2021年協會出版專書《場外人生:運動員送給迷惘的我們20種力量》,2023年出版了 《 隱形賽局:揭開運動產業議題的真相 》,都是企圖讓社會更了解運動員的精神和價值,並喚起全民一起來重視運動文化。

▲運動員在台灣確實處在社會偏見之中,並形成一個壓迫的循環。

【連結社會、探索生涯,用另一種方式發揚運動精神】
頂尖的棒球投手突然得了投球失憶症,該怎麼辦?這不是漫畫《棒球大聯盟》的劇情,而是選手鄭凱應的真實人生。當時他被迫轉當球探,卻因工作時間不穩定,沒辦法有個人學習的時間而來參加協會的培訓計畫。

從簡報技巧開始,鄭凱應慢慢學著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並直接到學校演講給同學們聽。透過實作和有任務的訓練,他慢慢懂得掌握簡報和演講的結構及編排,展現個人的特色。最後透過圓餅圖切割演講時間,規劃100分鐘的簡報後,協會安排他到葳格高中國中部、惠文高中、嘉義女中三所學校演講分享,每場演講皆有夥伴陪同,給予修正回饋建議。此過程結合簡報設計、口語表達、時間分配和講座洽談,並得到講師費回饋,形成正向的循環。

這與過去幫運動員媒合工作的模式大不相同。由於現今選項更多元,加上數位時代資訊豐富,運動員生涯規劃更重視探索生涯與溝通互動,其中一堂課程便是透過Portaly微型個人品牌數位名片,讓運動員在社群互動中充分展現自己。

▲第二屆陪伴式運動員生涯講師培訓計劃成員合影

【用多元方式,與業界進行交流】
謝謝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永續未來,從有感教育開始,透過頒獎典禮,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也見到很多好朋友,我深深以這100組優秀的老師們為榮,也以自己能投身教育為榮,歲末年終,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2023年,這個獎項就像是協會的聖誕禮物,給這辛苦的一年一道溫暖和煦的光。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引領未來的先鋒傳達信念與愛心的人,讓我們以教育為職志,為學生夢想助力,一起成就教育的非凡篇章。

[addthis tool="addthis_inline_share_toolbox_tasb"]

相關文章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訂閱最新文章!